第4节(2/2)
七零女知青美又凶第4节:准备有声小说在线收听
沈则安却觉得沈若娇说得很有道理,只恨自己嘴太笨,没法也给沈若娇也宣扬宣扬。
于是,在沈若娇宣扬时,他就默默学习话术,打算以后也跟自己的同龄人宣扬宣扬……搞得沈则安的性格从腼腆羞涩逐渐发展成了自来熟话痨,不过,这都是后话了。
沈若娇出院后的第三天,许家和苏家一起来了沈家,送赔礼。
许明东和苏思思也来了,名为登门道歉,顺带送他们俩的结婚请帖。
没错,这俩人登记结婚了,今天一大早,去把结婚证领了。
婚礼定在三天后,正是沈若娇下乡的日子。
祝你们不孕不育子孙满堂
苏思思扯谎说她怀孕了,许明东信以为真,的确想过要尽快结婚,但也没想过这么快。
他本打算等沈若娇下乡了再办婚礼的,免得沈若娇脾气上来了来搞破坏。
然而没办法,三天前他在城郊小树林和苏思思幽会,被沈若娇发现,他恼羞成怒推得沈若娇摔跤,后脑勺摔出个窟窿的事,现在整个机械厂家属院的人,还有附近好几个厂的工人家属,全都知道了。
第一消息传播源当然是来自沈若娇本人,她每天坐在家属院大榕树下和大婶大娘们唠嗑,可没少宣扬。
大家最爱传的就是这种带着桃色的狗血八卦,一传十,十传百,知道的人自然就多了。
许家总不可能去把那些人的嘴堵住不让他们说。
此外,沈若娇被救那天,亲眼看到许明东和苏思思幽会的可还有好几个人,尤其是李翠芬大婶,她回去毛巾厂后,把这事宣扬得,连毛巾厂看门的狗都知道了。
还有医院和沈若娇同病房的王婶也出了一份力。
苏家本来还想再拖一拖,朝许家多要点彩礼,三转一响是必须的,此外再要个500块彩礼钱。
被沈若娇这么一宣扬,全家属院都知道了苏思思不要脸勾引闺蜜的未婚夫,苏家哪里还敢再拿乔?
许家则是一口咬定苏思思勾引他们家许明东在先,不愿意多给彩礼钱。
许明东和沈若娇原本的婚期还有一年,他们家连三转一响的票都还没凑够,手上只有自行车和手表的票,还想让苏思思多带点嫁妆过来。
苏家家世本就没有沈家好,苏父苏母都只是普通工人,苏思思是大女儿,下面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要养,苏家条件远比不上许家,要不是苏思思声称自己有了孩子,许明东不负责她就活不下去了要去跳河,许家是真不愿自家儿子娶苏思思这个祸害。
如今事情闹大了,许明东苏思思再不结婚,许明东就要被定性为耍流氓,被抓起来,送去农场改造。
苏思思未婚先孕的名声要是传出去,也讨不着好。
还好沈若娇和人宣扬时,还算有点分寸,没和那些人说许明东和苏思思有了夫妻之实,苏思思还怀孕了,只说这俩人在没和她退婚前就勾搭在一起了。
但再拖下去,可就不一定了。
许家和苏家迅速达成一致,让许明东苏思思今天就去把结婚登记办了。
至于彩礼?嫁妆?
两家还要凑钱票给沈若娇赔礼,把这事揭过去,让沈家平息怒气,哪还有多的闲钱?
今天,两家上门道歉,送上来的赔礼,就有自行车票一张、手表票一张,外加全国通用的粮票、肉票、点心票、布票等等十来张,还有赔偿金500元。
全是许家掏的,苏家则是妥协不要彩礼了,所以这钱和票算是也有苏家的一份。
沈国栋和宋雪萍都冷着脸,这钱和票看起来是不少,但他们绝不会为了这些钱和票,就愿意把家里唯一的女儿送到乡下吃苦。
沈国栋身为机械厂副厂长,每个月工资有99元,宋雪萍是罐头厂的会计主任,每个月工资有56元。
沈家大儿子沈则峰今年22岁,之前是机械厂最优秀的技术员之一,现在在读工农兵大学,每个月是有补贴的,不用花家里的钱。
沈家二儿子沈则川今年19岁,现在在部队当兵,今年是服役的第三年,津贴只有每月8元,但他在部队吃穿用都不需要花钱,还能给家里寄回来大半。
总的来说,他们沈家养沈若娇完全没问题,才不缺这几百块,许家为沈若娇找的工作告吹了,沈家给沈若娇另外买一份工作也不难。
然而,这个年代政策就是如此,每家每户都必须要有一个孩子下乡,沈若娇的名字被报了上去,就不好再改了。
不然许家去举报沈国栋以权谋私,副厂长的位置都要不保。
只能等小儿子沈则安过两年年纪大些了,再去把女儿替换回来。
宋雪萍语气冷淡道:“东西我们收下了,请帖还是拿走吧,许家做出这种事,往后我们两家都不必再往来。”
许明东的母亲王秀娟脸色微僵,尴尬道:“是我没教好孩子,对不住雪萍你和娇娇。”
两人曾是老同学、多年的好友,如今因为儿女的事,不成亲家,反倒成了仇家。
苏思思站在最后面,没有说话,但不断为沈若娇贡献着一波又一波的情绪值。
【苏思思嫉妒+99】【苏思思恨意+99】【苏思思得意+99】
沈若娇磕着瓜子,看向最后方的苏思思,对她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,亲,再多来点。
苏思思接收到沈若娇这莫名其妙的眼神,心里顿时更加思绪翻涌。
【苏思思疑惑+99】【苏思思得意+99】【苏思思鄙夷+99】【苏思思恶意+99】
苏思思得意地想,沈若娇的未婚夫,终是成了她苏思思的丈夫,她本以为会看到沈若娇歇斯底里、满脸愤怒的样子,万万没想到沈若娇的反应会是这么的……平静,甚至还有闲情在那慢条斯理地嗑瓜子。
这是生怕下乡后就没空磕瓜子了吗?
也对,到了乡下的知青,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,还经常吃不饱饭,怕是连瓜子都没得磕了。